bloggerads

Search This Blog

1/25/2012

反對壟斷 對抗複製 (轉載)












反對壟斷 對抗複製
(2011年01月14日) 有錢佬一胞三胎(1),貧窮人七屍八命。
有錢佬以地產霸權複製成功經驗,以生殖科技複製自己,窮人卻只能棲身蝸居絕窟,用闔家燒炭和連環跳樓的自殺技術,複製失敗經驗。官商勾結、地產霸權之下, 這就是香港富人與窮人的命運。這不是「五十後」、「八十後」面對的世代抗爭問題,也不是仇富的心理問題,而是香港全民面對的階級剝削經濟及貧富隔離 (poor-rich apartheid)的政治問題。
撰文:陳雲(節錄自《九評地產黨》)

地產霸權腐化香港的政治,敗壞香港的公德,吞噬老百姓的畢生儲蓄和閒暇享受,破壞小企業主的生計,毀滅窮人安身的舊區,蹂躪農民棲息的鄉土,掃蕩坊 眾聚腳的街道,圈禁民眾聯誼活動的範圍,殺害野外生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逐漸成形的地產霸權,是虐殺香港公共生活、葬送香港共同前途的大兇手。香港地 產財閥,罪行滔天,惡貫滿盈,是要打落地獄的一群妖魔鬼怪。
財閥何以成功,貧民何以失敗?略露一端,可窺全豹。同舟共濟,勤儉興家只是老百姓的《獅子山下》;財閥的《獅子山下》,是損人利己,見死不救。統治香港的,原來有兩批人,或者兩批鬼,一批是出面做事的黑無常,一批是背後坐鎮的白無常。至於閻羅王,以前在倫敦,如今在北京。
天水圍的悲情,由地產商和政府聯手造成。天水圍人口二十七萬,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九,高踞全香港。居民可以到區外找工作,卻要忍受高昂的交通費和漫長的交通 時間,犧牲家庭積蓄和閒暇時間。天水圍的地價和工資相對廉宜,交通網絡也算發達,鄰近元朗和邊境地區的消費力也高,很多團體和名人向政府獻計,在天水圍發 展商業和服務業,例如邊境商貿中心、物流和迷你儲物貨倉、飲食市集(大牌檔中心)(2)、散貨場中心(factory outlet)、護理服務中心等等,然而一一被政府推搪過去,無功而還。2010年12月6日英文《南華早報》的挖掘式報道,終於揭開悲情城市的謎 底;1982年,政府開發天水圍新市鎮之際,與Mightycity地產發展公司(3)簽訂密議(正式名稱叫「私人備忘錄」private memorandum),限制政府不得在該區另行發展商業,以免妨礙私人屋苑的商業收益。

商督官辦 暗無天日
1988年,政府與發展商簽訂的私人備忘錄首度發威。當時政府建議在天水圍新市鎮第三十三區興建一座永久街市,但發展商反對,結果改為臨時街市,後來更拆 卸了,變成巴士總站及中央公園塔。拓展署在1989年3月通過的天水圍分區規劃大綱圖內說明:「在該處建立永久街市,可照顧私人屋苑居民的需要。 Mightycity卻反對計劃,認為會對其商業設施構成競爭。」這只是白紙黑字記錄在案的一宗。
以前滿洲政府的異族統治,暴虐無道,清末之際朝廷即使積弱,試行開發實業,也知道要官督商辦,責成企業按官家吩咐辦事,不可侵吞公家利益,然而香港卻是商 督官辦,政府坐視天水圍新市鎮生靈塗炭,也不敢向地產財閥吭聲一句。地產商何以大發特發,窮人何以日捱夜捱,闔家自殺,原因就是政府偏袒地產商、以利益收 買地產商,以便彼此合謀,共同管制香港人民,虐殺香港人民,甚至不惜犧牲公共利益,向商家放權讓利。天水圍的案例,只是最明顯的,明顯到報章可以輕易追查 到真憑實據的一宗。若說地產財閥是妖精惡煞,香港政府便是羅剎魔鬼,幕後黑手。
該私人備忘錄透露的,只是當年香港政府與發展商的「私人」交易的一部分。1982年,政府以高於市場價格向發展商買回面積接近五百公頃的魚塘和農地,然後 再與發展商共同開發。事緣1977年,當年的土地供應特別委員會(或稱土地闢增特別委員會Special Committee on Land Production)建議研究開發天水圍新市鎮。春江水暖鴨先知,財團Mightycity窺準發展機會,1979年起開始在天水圍收購農地及漁塘,面 積多達四百八十八公頃。Mightycity當時的股權分布為:華潤持有51%,長江實業擁有12.5%,會德豐、Trafalgar Housing及其他共佔36.5%。Mightycity囤積大量土地之後,接觸政府,提議興建一個可容納超過五十萬人口的新市鎮。財團原來的計劃是, 撥出部分土地予政府興建公共房屋,以換取政府興建整個新市鎮的基建及公共設施。1982年,政府否決地產商的建議,但同年,財團卻得到政府不尋常的、更為 優惠的安排:地政工務司陳乃強在1982年7月29日公布,政府會以二十二億五千八百萬港元向Mightycity回購所有天水圍農地和魚塘,再以八億元 的代價向發展商批出當中四十公頃的土地。政府以每平方呎四十六元向財團回購農地,呎價比1980年一次由法庭處理的土地拍賣的估值多出三倍,該年的拍賣價 只是每平方呎十一元半。

政府倒貼 市民遭殃
政府一貫的開發原則,是地產商要求發展農地,便要向政府補地價,財富回籠官庫,但開發天水圍的安排,卻反其道而行,由政府用高價向地產商回購全部土地,再 批出土地與地產商開發。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羅致光評論此事:「政府決定以高於市場價格向發展商買回土地,並且簽署私人備忘協議,以今日 的標準來看,是不可想像的。」羅致光是少數閱覽過這份協議的非政府人員,據羅教授了解,只有少數高級官員可以接觸此私人備忘錄。
根據1982年7月29日簽署的官商私人協議,天水圍新市鎮內一百六十九公頃土地劃為發展區,其中三十八點八公頃交予Mightycity發展私人屋苑, 其餘一百三十公頃則留作興建公屋及資助房屋。一百六十九公頃以外的土地由政府留作土地儲備。1988年,該項投資額達數十億港元的私人屋苑發展計劃展開之 際,長實集團及主席李嘉誠個人分別增持Mightycity的股份至48.25%及0.75%。同年,政府委任長江實業為「項目經理」(project manager)。1992至1999年間,Mightycity在天水圍興建了唯一的私人大型屋苑嘉湖山莊,共有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個住宅單位。屋苑內有 總樓面達七萬五千平方米的商業設施,包括嘉湖銀座商場及有一千一百零二個房間的嘉湖海逸酒店。然而,即使社區需求殷切,政府卻受制於協議,無法建立一個如 沙田、荃灣一般的自給自足的新市鎮,促進本地就業,令社區健康發展,政府只能在公共屋邨設立一些街坊小店,其規模也不能威脅Mightycity發展的私 人商業設施。(4)
英文《南華早報》揭露密議之後,消息即日在面書廣傳廣論,眾人譁然,粗口橫飛,但此地並無一家中文報紙夠膽跟進,只有網站《獨立媒體》出了個中譯本。香港 發生了甚麼事?一個富裕無倫、資訊暢通的香港,被人弄得遍地都是活殭屍,揭發了匪夷所思的官商勾結大計謀,此地卻沒有一家獨立的中文報紙或中文電視台仗義 執言,答案不是很清楚嗎?

政權交接 地產成魔
該匪夷所思的官商協議,在1982年達成,有其特定的歷史任務。1979年,港督麥理浩訪京,會晤鄧小平,意會到1997年主權移交的限期,部署撤退。前 殖民地政府準備加強建設香港,將香港從一個殖民地變身為接近自主運作的城邦,做到市面繁榮,福利優厚。然則,由於殖民地政府不可能遽然給予民主自治,卻要 維繫和諧穩定,又要大興基建與提高公共服務,錢從何來,合謀者(買辦)在哪?抽重稅又不行,向人民徵重稅的代價,是必然刺激民主訴求。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破產之後,政府用土地代替黃金,支持貨幣,帶起一切信貸衍生的經濟侵奪,令國庫迅速膨脹,有錢可用。這一招變賣國土、挑選買辦、充實國庫而又不必民主授權之計,九七過渡期的香港政府懂得,現今的中共政府也懂得。
英國人部署撤出的時候,與中共妥協,收買中共代辦及香港華資,將華資地產財閥捧上神壇,默許他們取代英資,成為香港商業的支柱,用商業財閥穩定交接期間的 政局。今日香港官商勾結的政局,是回歸前的中英勾結所奠定的。地產財閥食了中英兩家茶禮,左右逢源,壯大之後恃勢凌人,同時進駐中共的人大政協和港府的立 法會功能組別和諮詢架構,劫持政府,阻擋民主,以免一人一票的制度可以限制他們的暴利。從上述Mightycity當年的股權成分之中,即使是對政治經濟 學一竅不通的人,也能讀出箇中玄機。
政府限制土地供應及公屋供應之下,香港地價拾級而上。由於此地的人無家無國,一時之間難以凝聚共同信念與地產霸權抗爭,以致大家都將共同的命運抗爭化作私 人的命運拼搏,爭相入市買樓,致令此地民風畸變,以擁有金錢及樓房為唯一成功標準,鄙棄文化價值,令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香港人文精神,無以為繼。地產商建立 的私人屋苑,形同獨立堡壘,四周門禁森嚴,即使個別商場有地面商舖,也在公路之側,毗鄰各種阻礙設施(停車場出口、垃圾房、落貨位、巴士總站車道等),行 人稀少。即使地產發展項目在市區街道之內,政府也放棄規劃及監管的權力,坐視地產商封鎖地面,用圍牆及停車場出口截斷街道。至於原本屬於公共空間的商場空 地及通道,政府也委託地產商管理,任由地產商訂立苛刻的管理章則,甚至私下出租謀利。地產商不斷複製屋苑和商場,公共空間和街坊生活節節敗退,終有一日, 香港變成堡壘林立的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

惡霸擋路 港人起義
香港的問題,絕不是「五十後」鬥「八十後」的問題。大量「五十後」的人,都是被社會遺棄的窮困階級,很多老人家流落街頭拾荒謀生,只有絕少數人成為中環大 亨。香港面對的不是世代抗爭,不是老人不願退位而年輕人不能上位的問題,而是共同的時代問題,是機會重新開放、經濟轉型和社會價值觀改變的問題。「八十 後」提出的議程,是跨世代和跨階級的香港人的共同利益。踏入二十一世紀,2000年之後的幾年,八十後提出的保育香港運動,保衛天星碼頭皇后碼頭、保衛灣 仔喜帖街的街坊生活、反對時代廣場圈禁公共土地、反對興建高鐵浪費公帑破壞人文地理、保衛菜園村及鄉郊農民生計,都是代表香港整體人民、特別是代表被剝削 的弱勢社群去抗爭的,絕不是為了自己的世代利益。香港人普遍的仇富情緒,咒罵地產財閥,咒罵收樓惡魔,咒罵「領匯」吸血鬼,也不是痛恨資本主義,而是反對 財富掠奪,反對官商勾結的地產霸權。
香港目下的問題,是富人階級壟斷一切資源的嚴重問題、貧富對立的問題。香港所有資源——金融地產、商舖租金、自然資源、濕地、郊野公園勝景都被地產財閥據為己有,這才是我們面對的大問題。
香港已入絕境。老財閥的成功圈地經驗,老高級中產的私人置業自保,面對新的金融資本主義和跨境資金,以及香港民風之衰敗,已經無法複製。雖然富人關閉名校 的大門,也霸佔優秀的山水環境,企圖獨享其成功複製權,甚至借助人工受孕和代母服務,真的在生物上複製自己,也是徒勞無功。香港面臨的是階級鬥爭。階級鬥 爭有兩個工具,第一個是和平的選票,即是民主充權,第二個是暴力的革命,推翻現行秩序,重建民主。兩個選擇,就擺在我們面前。民主的效益比暴力革命好得 多,民主是理性的選擇,因為暴力革命之後,始終要回到民主。然則,香港的富人階級誤以為窮人不會走上暴力革命以開啟民主的路,於是不斷霸佔資源和設下壁 壘,逼死窮人,最終,他們將是暴力革命的締造者。
股壇聖手、一代富翁曹仁超坦誠表白,他們的一代地產金融炒家,成功踢走英資,掌握地產複製財富的方程式,預支了香港四代人的金錢。他向年輕人擲下戰書,要 年輕人另闢蹊徑,找到「五十後」一代不懂得的方法。(5)我不是年輕人,也不是坐享地產套利術的老資產階級,但我不妨提出我的方法。正如本文開首說的,地 產壟斷是政治問題。政治問題,政治解決。政治鬥爭,恰好是地產霸權不懂得的方法。
民國九十九年夏曆庚寅年十一月十七日冬至 西元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註釋:
(1)2010年10月底,香港報章爭相披露一未經當事人確定之消息,轟動香港。富豪李兆基之子李家傑在境外借助代母產下三子。李家傑單身而有三子,即是 三子一出世便遭剝奪母親之身及母親之倫,令港人困惑。參閱見〈代母產子觸發社會討論〉,《明報》,2010年10月28日。〈代母產子全城熱話 李家傑: 給我私人空間〉,《頭條日報》,2010年10月30日。
(2)該計劃由蔡瀾在2008年12月構思,向政府提出在濕地公園附近發展112B區開設三百個熟食攤檔,2009年告吹。蔡瀾寫下〈羞恥〉一文悼念其 「大牌檔村」計劃,見《蘋果日報》副刊,2009年11月16日。另見英文《南華早報》報道,Job-creation plans for Tin Shui Wai rejected,記者Vivian Kwok,2010年12月3日。中譯本參閱〈天水圍創造就業計劃被否決〉,《獨立媒體》網站(http://www.inmediahk.net),2010年12月9日。
(3)Mightycity當時的股權分布為:華潤持有51%,長江實業擁有12.5%,會德豐、Trafalgar Housing及其他共佔36.5%。該公司現時的股權分別由華潤創業及長江實業集團持有。
(4)以上報道,摘錄自英文《南華早報》,Colonial deal built ‘City of Sadness’,記者Vivian Kwok,2010年12月3日。網上閱讀:http://topics.scmp.com/news/hk-news-watch/article/Colonial-deal-built--City-of-Sadness。中譯本參閱〈八二年官商協議限制商業發展 種下天水圍「悲情」禍端〉,《獨立媒體》網站(http://www.inmediahk.net),2010年12月9日。
(5)〈與曹仁超對話〉,Milk雜誌,2009年5月27日。
尊子漫畫,原載於《明報》

[香港教學] 罪惡根源 - 基本法(轉載)

以下資對是轉載自網絡,大家睇完就會明白更多點解97回歸後,香港立法會根本通過唔到一些同撥款有關的草案(如房屋,醫療,),因為一切都要特首同意簽名先可以拍板。就因為咁樣,支那國遲遲唔俾香港人雙普選特首及立法會議員,因為香港一有個由市民普選的特首支那國就好難再控制到香港政府,雙普選等同自治,呢樣是支那國唔會俾的。所以我支持香港走向獨立之路!

中美新冷戰?美國的「奧巴馬亞太大戰略」(下) (轉載)

by 沈旭暉 on Tuesday, November 22, 2011 at 11:23am
(3)環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Vs東亞自由貿易區

9/11 後,美國一度默許中國承擔東亞區域大國的角色,後來發現中國的影響力已不再局限在區域層面,決定在區域層面扶植有力的競爭對手,以防中國利用多邊平台擴大 全球影響力。美國在APEC峰會推出的TPP(環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雷聲很大,但提出的自由貿易門檻太高,其實並不容易廣泛落實。日本的農業集團就會大 力反對加入、甚至會視之為美國以圍堵中國之名消化日本的陰謀。但客觀上,這卻提高了日本的議價能力,令日本正在與中、韓商討的自由貿易協議,有了更大的主 導權。同一道理,日後中國與其他國家搞任何雙邊協議,那些國家都可以到TPP這個攤位「問價」,再向中國還價,這是抵銷中國近年建立的多邊平台的有效策 略。假如美國把一切中國不能達到的要求都放進TPP,然後和汶萊、新加坡、新西蘭等無足輕重的經濟體落實措施作為藍本,無論實際影響如何,都已破壞中國的 部署。

(4)全方位拉攏中國鄰國Vs縱容中國後院

以 往美國會依靠中國和有傳統影響力的鄰國溝通,例如北韓、緬甸、巴基斯坦等。但這卻令這些國家變成中國的「合法」附庸,令美國開始不安,特別是中國近年有所 突破,例如毛游掌權後的尼泊爾變得十分親華,邊境各地的中國化現象也十分明顯。因此奧巴馬的政策,已變成儘力拉攏一切中國鄰國,希望他們對中國邊境反過來 構成壓力,哪怕那些國家有不光彩的人權記錄,這是典型的現實主義方略,是布殊等新保守主義者所不為的。最明顯的例子是名義上還是共產國家的越南,它被納入 TPP是北京最難接受的;其次是一度成為美國重點打擊對象的緬甸,國際組織雖然普遍不認為緬甸軍政府的改革是「真民主」,美國已明確要破冰;還有自稱中國 鐵桿盟友的北韓,它的政權遠比伊朗殘暴,華府雖然加強了與南韓的軍事演習,外交界卻一直對爭取北韓制衡北京有期望,因此不像對付薩達姆那樣,並沒有消滅金 氏政權的計劃。對這些中國鄰國而言,最理想的下場,是美國樹立為樣板的蒙古:近年美國推出了「千禧援助計劃」,把援助窮國和意識形態掛鈎,蒙古、菲律賓都 是大量接受美援的國家。就是中國後院的盟友不倒戈,要維繫這些「友誼」,機會成本也已大為上升,北京才沒有餘力走到美國的後院去。

那 美國是不是要徹底圍堵中國、顛覆中共政權?不是的。在這個年代,中國的失敗確實對美國沒有好處,問題是在過去十年,美國希望中國扮演的角色,和中國確實扮 演的角色,出現了明顯落差。美國接受的上限,是一個跟隨美國制定的國際規則的區域大國,具體指標是不要挑戰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不要在鄰國輸出和美國不同 的價值觀、不要把影響力拓展到美國後院、當然也不要支持明顯反對美國的政權。不少人以為北京做到最後一點,在反恐上和美國合作,就有了討價還價的本錢,其 實那倒是次要的;西半球是美國的美洲、美元是國際金融的基石、美國代表全球普世價值,這三點才是任何美國人當總統都必定堅守的底線。中國在過去十年的「戰 略機遇期」,卻全都挑戰了。美國擔心當中國有了亞太整合的平台,一方面連反美的拉美國家也會有異動,另一方面可以配合歐盟,共同挑戰美國的金融霸權,甚至 像當年蘇聯那樣,把「中國模式」樹立為美國模式以外的替代品。美國的真正目標,其實是警告中國崛起不要超越上述底線,從而為中國劃定的樊籠。屆時中國依然 有足夠實力購買美國國債、分擔維持和平的經費、乃至為歐債危機捐輸,而又不足以挑戰美國霸權,這才最符合美國的利益。

沈旭暉 明報 2011年11月23日

Part I: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沈旭暉/時辰已到美國的奧巴馬亞太大戰略上/289962427704581
source

時辰已到:美國的「奧巴馬亞太大戰略」(上) (轉載)

by 沈旭暉 on Monday, November 21, 2011 at 9:36am
冷 戰結束後,每當有跡象出現中美新冷戰,雙方都會有溫和勢力走出來解畫,說「中美關係好不到哪裡去、差不到哪裡去」,學界也一般不相信美國會做出對大動作。 近月美國的外交姿態,卻徹底打破了上述假設,呈現出一種完全現實主義主導的「大戰略」(Grand Strategy),對北京而言,這是冷戰結束後最嚴峻的挑戰,顯示9/11後的十年「戰略機遇期」已邁向終結。

這樣的大 規模政策調整,自然經過內部醖釀。奧巴馬上任初期雖然以「change」為政綱,其實一直小心處理與前朝外交、軍事人員的關係,保證了一定政策延續性,例 如繼續任命共和黨人蓋茨擔任國防部長,他的國家安全顧問James Jones也是兩黨都能接受的人,曾多次被賴斯提名入閣。這個體系和希拉里的外交方略不大相同,直到力主美國加強在亞太部署的Thomas Donilon成為國家安全顧問、民主黨人Panetta繼任國防部長,「重返亞太路線」才獲得全力配合。這路線保證了軍方在撤出伊拉克後保持實力和軍 費,回應了企業對中美貿易的不滿,得到外交界(在新保守主義者以外)一致支持,也是最好的「完成中東任務」下台階,相信就是出現政黨輪替,也難被扭轉。這 戰略概括如下:

(1)複雜化多邊平台Vs「中式和平演變」

中 國近年的外交口號無論是「和平崛起」、「和平發展」還是「和諧社會」,都未能釋除美國疑慮,反而被看成是中國在推廣自己的「和平演變論」,也就是北京有意 識地通過擴大和各國的經濟往還,輸出「中國模式」的意識形態(雖然溫家寶多次否認),從而加強在各地的影響力。奧巴馬現在希望各國在加強與中國經濟合作的 同時,主動抵禦「中國模式」的進入,所以中國和鄰國的主權糾紛、華僑在各國的社會矛盾等非經濟議題,都會被美國鼓勵帶到經濟平台裡討論。以往東南亞每出現 中國威脅論,中國都會解釋自己軍力的增強,只會對區域和平有幫助,並舉出實例證明自己確有參與世界和平進程,從而證明經濟議題和地緣政治不應混淆,這次美 國卻刻意在東亞峰會讓兩者掛鈎。以往美國力行單邊主義的時候,視這些多邊主義的區域平台為沒有效率的施政絆腳石,以致被中國乘虛而入,現在卻要重新滲入到 這些多邊平台,主張用這些平台討論「一切問題」,以免它們成為「中式和平演變」的平台。在過去十年,中國以經濟合作之名構建了不少類似平台,例如中非友好 合作論壇、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等,成效頗大,相信都會被美國安排友好國家逐步政治化。

(2)軍事經濟掛鈎Vs軍事經濟分家

美 國在「複雜化」多邊平台以外,另一策略是加強向個別重點國家地區輸出先進軍備,再用這槓桿,把這些國家地區拉回美國主導的經濟平台,特別是越南、菲律賓和 台灣。這樣一來,一大批國家會出現「經濟靠中國、軍事靠美國」的戰略,這其實是新加坡李光耀多年前希望挽留美國在亞太時的建議,其思維與香港選舉的「食窮 建制派、票投民主派」口號不謀而合。由於日本自衛隊始終難以承擔類似角色,美國本土又距離東南亞太遙遠,華府只能扶植一個盟友在軍事上讓小國有所依靠,目 前似乎鎖定了澳洲扮演美國代言人的角色。澳洲近十年來積極提出「脫洋入亞」,也把自己定位為亞太大國,在東帝汶獨立時開始積極承擔區域安全工作。相信澳洲 將逐步增加與東南亞各國的聯合軍事演習,作為南沙、西沙等主權爭議的後盾;中國內部原來有鷹派建議要儘早出兵收復一兩個越南、菲律賓控制的島嶼以示警告, 但有了澳洲的新角色、有了希拉里把南中國海演繹為「西菲律賓海」的強烈暗示,這建議的風險已大為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也在拉攏其他國家進入預備軍事體 系,例如奧巴馬日前又勸馬來西亞加入「防止擴散安全倡議」(PSI),類似動作不勝枚舉。

沈旭暉 明報 2011年11月22日


source

港美關係之謎(二)﹕《美國─香港政策法》 (轉載)

港美關係之謎(二)﹕《美國─香港政策法》

by 沈旭暉 on Wednesday, October 19, 2011 at 11:49pm
 若 要從理論框架了解《美國-香港政策法》,有幾點是必須注意的。首先,《政策法》重申維持香港擁有《國際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 公約》保障的民權的重要性。從第一份《美國─香港政策法報告》起,一直到最後一份公佈的報告,香港民主發展和人權的進度一直被美國監察著:「美國對世界各 地的人權保護和民主機構的推廣相當重視。美國有責任在香港宣傳民主價值觀念、確保港人治港和支持邁向普選的穩定發展。香港人有著許多與美國民眾相同的價值 觀念和關注,也建造了一個基於法治及尊重公民自由的香港社會。」美國前駐香港總領事郭明瀚重申了美國國務院的立場,他表示:「人民要求的,是一個考慮到人 民利益、負責任和高透明度的法治政府。因此,更大規模的民主能夠促進穩定」。郭明瀚的立場,與曾接受筆者訪問、美國駐香港領事館公共事務部主任理查德.史 德斯的論點大同小異。

報告中﹐有關人權及民主發展的部份,最能充分表現出美國政府對自由主義的堅持﹐以及突出中國內地與香 港在政治體制、規範及價值觀念上的分歧。這些分歧﹐讓美國反而比中國接近香港的核心價值。美國手持了這張「皇牌」,就得到了切入內地同一議題的話語權﹐通 過希望中國允許香港保留上述特色,來促進中國同方向的改變。對此﹐華府覺得是順理成章﹐但北京自然是難以接受的。

此外﹐ 《政策法》包含了自由現實主義戰略的另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對經濟開放自由和資訊自由的重視﹐並以此來說服北京維繫美國的特殊角色。港美雙邊貿易並沒有隨著 回歸而減少﹐反而由一九九四年的二百一十億美元﹐增長至一九九七年的二百四十億美元。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報告,美國在香港回歸後﹐依然是 香港的第三大貿易夥伴。這些數字能否證明港美經濟相互依存的日益加深,還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議題,畢竟美國經濟不大可能依賴港美之間的貿易﹔可是,從香港的 角度看,美國在香港的投資卻實在重要﹐因此《政策法》若能對香港營商環境加以美言﹐這是香港乃至北京都樂見的。

在這層面﹐ 美國對香港倒是高度肯定的﹐例其中一份《美國─香港政策法報告》指出:香港仍然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系之一,而美國公司繼續對香港商業環境感到樂觀。這 包括香港自治和公正的法律制度、資訊的自由流動、低稅收及發達的基礎設施。香港美國商會於二零零四年年終進行調查,其中百分之九十七的受訪會員表示,預測 未來三年、每一年的商業環境,將會達到「優」或「滿意」的水平。美國及其他外國公司依然認為,作為中國及亞洲地區指揮地標的香港相當有吸引力。香港經濟對 美國的貢獻﹐也得到前美國財長勞倫斯.桑默斯的直接肯定。但這份肯定﹐最後還是回到政治議題去的﹐因為美方認為經濟自由與其他範疇的自由﹐都是民主的基 礎:「經濟自由與其他方面的自由之間,沒有存在任何防火牆﹔資訊自由流動,對自由社會、自由市場、強壯的金融體系是不可缺的。資訊自由流動對於香港、中國 的繁榮﹐都是十分重要的。」
 source

港美關係之謎(三):美國對香港政改的態度 (轉載)

by 沈旭暉 on Sunday, October 30, 2011 at 11:36am
然 而﹐若假定美國對香港的關注只局限在《香港政策法》的官方內容﹐也是不設實際的。根據這法案﹐美國一般不談超越基本法賦予的香港自治範圍﹐不談香港民主和 內地民主互動﹐只會淘空一切內涵支持民主﹕「加快民主進程符合香港最佳利益,美方支持香港透過改革選舉制度及普選加速民主化,並相信一個高度自治及法治的 公開社會是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必要因素」﹐這是美國駐港官員的官方立論。但是就香港近年出現的兩次政改方案﹐美國卻作出了大為不同的姿態﹐顯示了美國在香 港政策不但扮演了一定角色﹐而且這角色甚至可能在關鍵時刻發揮影響力。

話說2005年﹐香港特區政府推出政改方案﹐被泛民 主派所否決﹐美國當時的官方回應是「香港市民和政府應該根據《基本法》決定政制改革的步伐」﹐這是國務院外交部發言人麥科馬克的官話﹐也是香港民主派領袖 李柱銘一行到美國拜訪賴斯時所獲的說法。然而﹐美國還是被北京認為與香港民主派一起反對方案﹐原因包括﹕(1)李柱銘拜訪美國﹐被北京視為「漢奸」﹐國務 卿賴斯跨級別接見﹐已是表態﹔(2)賴斯說「強烈支持香港推行民主及普選」﹐仍是空話﹐但也超越了低調的傳統﹔(3)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主席海德曾對政 改方案表示「失望」﹐雖然後來說是「曲解」﹐但訊息已廣泛傳遞﹔(4)中聯辦副主任李剛警告美國領事不要對政改「說三道四」﹐反映北京認為美國早已不是旁 觀者。

到了2010年﹐香港特區政府再提出內容分別不算太大的政改方案﹐這次形勢急轉直下。新任美國駐華大使6月訪港﹐在 一個晚宴對此作出了指標性發言﹐居然預測政改方案「將會通過」﹐又親口說出區議會方案、增加十席等細節﹐並「肯定」它們對落實普選有正面作用。2005年 賴斯對香港民主表同情﹐2010年美國大使面對同一方案﹐卻「有信心爭議性議題可達成共識」。這和以往美國不引述香港枝節、不作預測性表態、不演繹如何促 進普選這「三不」默契背道而馳﹐當時筆者在座﹐印象特深。方案通過後﹐美國表示歡迎﹐北京沒有警告不要說三道四﹐愛國媒體更高調報導「美國支持政改」。連 北京一貫認為與美國關係密切的媒體《蘋果日報》也在關鍵時刻逆轉性支持方案﹐同一集團的雜誌卻在同期社論唱反調﹐一切十分不尋常﹐充滿著懸念。

對 比下﹐英國的態度則相對劃一。2005年﹐英國駐港總領事說「改革建議明顯未能滿足期望07、08年普選的人,但香港正朝這方向前走一步」﹐暗示方案可接 受﹔2010年﹐外相夏偉林說「方案令爭取終極普選的人失望,但仍可讓普選時間表進展」﹐如出一轍。2005年﹐英國批評北京干預一國兩制﹐2010年英 國說功能組別應在2020年取消﹐北京均視之為倫敦認可的前提。反而美國駐港領事被問及功能組別時多番迴避﹕「民主沒有既定的模式可循,但卻存在一些至關 重要的概念」﹐「是否合乎民主應由香港內部達成共識」……

上述落差對香港公眾而言並不明顯﹐但對居中人而言﹐足以在政圈內 產生震撼﹐並由此產生了兩個說法。第一個說法相信北京為瓦解香港的泛民主派佈局多年﹐不惜在幕後拉攏華府﹐成功爭取美國運用影響力協助方案通過。另一個說 法則認為北京強硬派其實希望方案拉倒﹐以免香港出現不穩定因素﹐美國卻發現激進而不熟悉的民主勢力已在港冒起﹐一旦方案否決﹐與他們友好的溫和民主派就可 能失去能量﹐於是通過「義助」﹐讓對手啞子吃黃連。誰是誰非﹐就得自行判斷了。

以上港美互動不止是密室政治﹐也帶來了港美關係的根本改變﹐我們可簡述如下﹕
1)    經此一役﹐昔日香港政客直接邀請美國參與香港事務的民間手法大受打擊﹐香港新一代會視之為禁忌﹐以往李柱銘一代的國際聯繫格局面臨終結﹐相似個別人士會受到進一步孤立﹐北京會視之為民心回顧的勝利。
2)    北京希望泛民和外國完全脫鉤﹐卻不相信這目標會立刻達成﹐因此要重新標籤某些香港政客為美國的新代言人。沒有了李柱銘等人與美國的公開聯繫﹐北京如何看待「激進但沒有外國背景的反對黨」和「較溫和但背景可疑的反對黨」﹐足以對特區政情一錘定音。
3)    昔日個別美國議員關心香港﹐但未來美國涉港政策會由行政、情治機關主導﹐民意元素越來越弱。當美國國會議員發現香港對他們個人的仕途沒有利益可言﹐國際社 會對香港的公開關注度就會逐漸降低﹐結果香港的國際化可能逐步退減。但北京是不會和美就處理香港事務達成完全默契的﹐因此中美就香港問題所表露的猜疑﹐還 會繼續存在。
4)    北京深信美國的取態與方案民主成份無關﹐而純粹是國家利益層面的評估。北京決定對港政策時﹐重點也不全是港人﹐而會有相當比重算計美國。因此香港是否再推出爭議性的國家安全條例立法﹐非但要看民情﹐還得看中美關係。

沈旭暉 南風窗 2011年10月


source

港美關係之謎(一)﹕由維基解密談起 (轉載)

by 沈旭暉 on Tuesday, October 18, 2011 at 1:05pm
根據《維基解密》﹐美國領事館在香港十分活躍﹐不少香港政情都是其內部通訊內容﹐香港各界人士也是領事館的定期訪談對象﹐對此一些中聯辦駐港官員作出罕有回應﹐批評美國不應介入香港內政。究竟美國歷來對香港的政策經過什麼調整﹐香港對美國而言又有什麼戰略價值﹖

正 如筆者曾於學術期刊《Journal of Comparative Asian Development》發表的英語論文所言﹐一直以來﹐研究中美關係的學者,普遍低估、甚至忽視過去美國在香港事務上的參與。這個現象,在冷戰初期尤其 顯著,其時香港只被看成「中英關係的附屬物」,一般人以為美國對香港的興趣相對微弱﹐但其實香港對美國是具有高度戰略價值的﹐屬於一個超級大國和一個非國 家個體之間的不對稱關係。學者丁偉、丘宏達、鄭永年等人的研究分別指出,雖然香港主權已回歸中國,但主權交替對港美關係的影響並不明確﹐港美關係還是頗為 含糊。

美國對香港經濟、政治及安全的關注,可追溯到十九世紀。當時美國駐港代表主要負責聯同中國打擊鴉片貿易﹐以及商議美 國在東亞設立港口基地。但正如中國學者金衛星所言:「從美國的利益角度出發,香港的重要性,自十九世紀起逐漸減弱,一直至二十世紀。」到二次大戰結束後, 美國才再一次重視香港的戰略價值﹐並判斷香港的軍事價值﹐將被其外交價值取代。自此香港成了西方防止共產主義向南發展的堡壘、美國通往共產中國的踏腳處﹐ 而金衛星、王為民等中國學者甚至認為,在某些方面,香港成了一個推翻共產中國的重要基地。為了維持美國在香港的影響力,美國於一九四九年在其駐港領事館成 立一個資訊服務部門﹐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宣傳美國的民主價值觀念﹐其相關行動定義廣泛﹐一直成了北京的眼中釘。近日北京駐港官員指美國駐港領事館的人員數 目多得異乎尋常﹐就可追溯至上述背景。

六十年代起,香港對美國來說,更有了經濟的重要性﹐其時港美之間的經濟互動大幅增 長,美國在香港的投資相當顯著。另一方面,香港除了是美國戰略性探索共產中國背景的資訊中心,也成了越戰期間美國海軍艦隻的後勤基地及休憩娛樂的中心。這 時候﹐美國與香港的關係更難切割﹐而接待美軍的經驗﹐成了不少上一代港人的集體回憶。到了中英雙方就香港前途進行談判﹐由於雙方表面上均不願引入第三國家 參與,因此在談判過程中,美國一直保持低調。但是美國的低調,並不代表它對中英談判的影響和結論漠不關心。相反地,美國給予《中英聯合聲明》正面回應之 余,多次重申美國在香港的未來持有重大的利害關係﹐而不少美方人員都暗示一天民主化和人權等問題尚未解決,香港仍然會引起國際爭論。

六 四事件後﹐在上述背景下﹐美國國會通過了《美國─香港政策法》。它不是一份條約,而是被美國國會議員當作為香港經濟及政制發展的常年報告。然而,《政策 法》仍然為港美之間的互動﹐奠定了非常具體並受法律約束的基礎,自此美國在香港回歸後十年﹐有了公開評價香港狀況的官方平臺。

節錄 沈旭暉 明報月刊 2011年11月
source

為什麼我想香港獨立/自治 (轉載)

by Marie Meow on Sunday, January 22, 2012 at 12:50pm
這篇文章,不止寫給香港及台灣想搞獨立的朋友,也寫給大陸的知識分子看,希望你們能放下謾罵的衝動,明白我(們)的想法。

首先,我必須承認,香港人和大陸人是有互相歧視的情況,香港人用來標籤大陸人的港式粗話很多,大陸人也天天在Youtube 嗆香港無能要靠中央政府養。可是我認為,重點不是誰歧視得多誰錯得多,而是這個現象的成因及意義。

想 香港獨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覺得香港人和大陸人並沒有同胞的親切感。我不是想說那些不文明不衛生的遊客,我是在說,即使是大陸的優秀人材,例如在香港的大 學任教的教授,到香港發展的歌唱家音樂家等,我也不覺得他們跟我是「同鄉」。這就正如,無論你多敬重一個日本人或韓國人,你都只會覺得他是一個「可敬的外 國人」,不會覺得他有同鄉的親切感。香港人跟大陸人的文化底蘊是不相同的,大家共同分享中華文化,但最影響香港人的,還是殖民地時期學回來的價值觀、國際 觀和英語,同樣地大陸人有過不同的經歷,可能是比較多在貧窮中力爭上游的體驗等,所以大家的思想、視野是不同的。我沒有說香港人的性情要比大陸人高級(事 實上我覺得大陸最高學府的學生要比香港大學生溫文爾雅,我也沒資格去看不起學養比我高的大陸學生),我只是想說出,大家的經歷和教育太不同,不是同一種 人。這種「不同」的感覺,相信很多在海外留學或工作的朋友都感受過,人在異地就想找同鄉,可是很失望地香港人和大陸人互相都不覺得對方是同鄉,這不止是語 言的隔閡,就是簡單的感覺。

我想,廿一世紀不應該再是強盛國家擴張領土的年代,我認為一塊土地屬於土地上的居民,屬於認了 這塊土地為家的人,而不是周邊軍力強盛的人。只要想獨立就可以獨立,不需要搬出歷史因素,我也支持世界各地想獨立的人民。中原必須大統一是一種迷信,一種 少人辯論過卻多人接受了的迷信,對大家最好的可能是一個美國式聯邦政府,或地方各自獨立,再成立一個像北約的組識互相保護,及一個像歐元區的組識加緊經貿 往來。不過無論是北約或歐元區式合併都是自由加入的,互相尊重,不勉強同化。獨立不是鬧事,是很基本的人權。為獨立運動犧牲的人都是勇敢的民主鬥士。香港 在過去幾千年都跟大陸是同一個國家,但這不代表今天也應該是同一個國家,因為最決定香港和大陸差異的,不是過去那幾千年留下來的文化遺產,而是在近代中國 發生的事,使得有知識的華人很多離開了大陸那些事,而香港則學習了西方民主自由法治思想的那些事。香港的主權移交是不符合國際慣例的,根據聯合國的 Declaration on Granting the Independence to Colonial Countries and Peoples,殖民地有權公投要獨立還是留在宗主國,例如直布羅陀公民投票就選擇了繼續留在英國,即使前宗主國西班牙至今不承認英國主權。人權宣言中國 有份簽署但沒份屐行。新界條款只寫租借不是藉口,殖民地的自決權是割讓或租借都平等享有的。

將來如果香港人跟大陸人思想文 化拉近了,當然可以再合併,但不是今天這個仇怨已深的時候,就像情侶性格不合是應該暫時分手的。主權移交十四年,香港人跟大陸人合不來已是明顯不過,大家 可以有限度地交流,但不能更親。大陸人說受到香港人歧視,其實他們自己也討厭香港人是不是,合不來不合則去,不要強迫對方歸化自己好不好。

我 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的祖先的身份認同不等於我的身份認同。這種國民身份認同很主觀的,我自己在大陸出生,我有很多親戚在大陸,但我在香港成長, 甜酸苦辣都在香港經歷,所以我覺得香港是我家,不是大陸。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血緣關係不再去到大於一切的重要,我很欣賞美國那一套無分種族立國基於友誼 的理想(雖然美國人實踐得不夠好)。對於大陸偏遠地區的貧苦大眾,我當然同情也願意捐助,但我對其他國家的窮人的憐憫程度是一樣的,換言之,對大陸山區農 民的同情心是出於「我是地球人」的身份,並不是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歸屬感。很可惜,我能認同在港南亞裔和東亞裔長期居民為半個香港人,絕不歧視少數族 裔,但無法認同不愛香港的大陸人為同鄉。大家應該還記得,主權移交之前,及主權移交後起初幾年,香港人曾經有幻想過大陸人真是同胞,以為同是中華民族後裔 就是同胞,所以在大陸混亂時幫助大陸人逃到香港,大陸有天災人禍香港人踴躍捐助,我自己起初來到香港沒被歧視過,完全沒有。可是近幾年,我們漸漸發現大陸 人有錢了就不當我們同胞,只當香港一個賺錢賺福利的地方,完全失望。台灣人也曾被騙過真心想過拯救大陸水深火熱的同胞是不是。

我 希望香港獨立,但並不是要香港跟大陸切斷交流,我願意見到世界各國都有更緊密的交流。除非大陸派軍隊鎮壓,否則我也不想看見香港人在深圳河築城牆的情況, 而我也不認為自私的香港人願意服兩年兵役及花GDP 4%在國防上(新加坡是這樣獨立了)。我不認為香港跟大陸的經貿交流是單向的香港依賴大陸,根據我不完全的資料搜集︰港人在大陸消費要比自由行在港消費 多;香港的米主要從泰國入口而非大陸,香港買東江水已比海水化淡貴所以是廣東省有賺;香港是自己發電,並有剩餘賣給廣東省;大陸人要透過香港獲得國際車 牌;香港空氣污染七成來自大陸;大陸人來香港買大量奶粉因為品質較可靠;大陸人一方面罵香港人是殖民地奴才,卻又爭相申請居港權一起做奴才……這些都說明 了,香港不是單方面依賴大陸。日本和韓國的最大入口國和出口國都是中國,但大家不會說他們因此是依賴中國是應該納入中國版圖對不對,這是全球化的趨勢和有 comparative advantage下正常的經貿交流。

在大陸人眼中,香港人罵大陸女人和小孩吃東西弄污地鐵車廂 是反應太大了,捍衛廣東話也變成生安白造貶低普通話而非理性語言學討論。可是,為什麼香港人那麼大反應那麼不理性?我看到的,香港人是好像一群痛失家園的 災民無力地呼喊,我們無權管理不守禮的遊客,無力維護被侵蝕的本地文化,無權決定接收幾多移民,只好把一切悲傷憤怒都化作對大陸人的粗話,又好像被欺負的 小孩,他沒有武器只能丟丟石頭,我不贊同香港人的不冷靜,卻又不忍心譴責受傷了的香港人。我不認為懷念英國的一部份香港人是崇洋媚外,那是發自內心的感激 之情,我們絕對知道殖民地政府自己拿過好處,真誠為香港的官不多,但英國人為香港確立了廉潔、自由和法治,建立了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把香港從漁村變成國 際金融中心,這些都是香港人自己做不到的,就看特區政府的無能而知。我不覺得這是奴性,這是學生對老師般的感恩,我很佩服英國人的管治能力。殖民地政府沒 有教我們愛英國,以前政府口號廣告公民教育都是教我們愛香港。香港人在外國遇險,例如日本地震或泰國軍變,中國大使館不受理,反而英國會接走持有英國海外 國民護照的香港人,我完全能理解他們認英國為祖國。還有,香港人引以為傲的獅子山下自力更生精神,也是在殖民地政府下建立的。

為 什麼馬來亞迫新加坡獨立,但大陸是迫香港合併?我看到前者是較文明。也想一讀《風雨獨立路—李光耀回憶錄>。香港要跟整個大陸拼軍力很難. 但我們是不是跟整個大陸拼呢?不止西藏新疆內蒙,其實廣東及上海這些較為思想開放的地方,也有獨立的呼聲。大陸太多利益在香港,一個飛彈夷平香港是不會發 生的。歐洲人已覺醒了,不再想要統一對方,分成幾十個國家反而和平共處。現在英美友好,想想如果美國當初獨立不成功還會不會友好。和諧不是大統一。不過, 看到網上給大陸人罵的留言... 我還是覺得,要令多數大陸人考慮一下分裂是很難的事。 還有, 我說的獨立是一個籠統的詞,包含各種不同程度的自治權,大陸聯邦政府及香港高度自治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台灣, 必須獨立,那是很基本的尊重。台灣的朋友,請不要懼怕對岸軍力。如果情況是解放軍對國軍,那當然解放軍勝。但打起來的實際情況將會是部分解放軍對全體台灣 人民,加美軍支援,還有國際間對大陸侵略行為的譴責。大陸不可能調派太多兵力去打台灣,因為台灣要獨立,大陸境內就有很多受壓迫已久的少數族群呼應,大陸 要先控制國內的混亂。唇亡齒寒,懇請支持香港,當香港被完全同化,下一個目標一定是台灣。請相信獨立運動不是尋釁滋事,是爭取很基本的人權。我個人認為國 號叫中華民國或台灣國不重要。台灣現在當然是主權國家,但十年廿載後?情況令人擔心。

香港人,無論是去到什麼程度的獨立或 自治,第一步都一定是團結起來,來個使香港癱瘓的示威,迫使修改移民政策,落實高度自治。可惜,香港人很多在出賣香港給大陸,我很懷疑,香港能不能拿出三 百萬人示威。大家都說香港沒獨立的條件,我說,是獨立的第一個條件——團結抵抗,大家都沒有。那別說獨立,維持現狀也不可能。不要把高度自治或獨立運動醜 化成「萬一九龍從新界獨立出去怎辦」的假設性問題,因為獨立不是個人的人權,是集體的人權,不是你喜歡你家的房子叫獨立國家那樣兒戲的事情,不是鬧著玩地 迫出一個類似台北天龍國的那樣,我是說獨立應作為解決衝突的一個可能性,在雙方做不到和而不同的時候,而又存在一條清楚的地界分開兩邊人民。香港與大陸的 衝突主要源自次主權逐漸失去,外來人口太多。完全獨立那一步有點紙上談兵,但自治是迫在眉睫,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目標,三百萬人七一遊行可不可以?

有空再寫英文翻譯。大陸的知識分子們,看到這裡可能你們心裡已積了很多怒氣,感謝你們抽時間理解不同的觀點。我不是文史哲系學生,不懂分析或代表其他獨立支持者的想法,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感覺。我相信,香港獨立了,中港的仇怨會淡化,香港人和大陸人會學習互助互愛。
source

2012年神鬼之爭,香港人要自求多福

第29簽.中簽
  何為邪鬼何為神,神鬼如何兩不分;
  但管信邪修正外,何愁天地不知聞。
解曰:凡事皆吉.
斷曰:家宅不和.占病不妙.自身不吉.出入不安.婚姻不合.求財不得.
   忠奸不分.顛善倒惡.愛出風頭.非改不可.
劉皇發為香港在車公廟求籤,求到第29簽,解簽就唔識啦,不過照字解,2個熱門特首候選人梁唐都是鬼架啦,神代表支那國,即是話一日香港都是由呢個所謂"神"的支那國控制,支那蝗蟲繼續大量來港生仔,香港都唔會修正基本法,香港都唔會有運行啦。2012年,香港人自求多福好了。

修改基本法封後門阻止雙非來港生仔攞免費居港權的唯一方法!!!

促修法遏雙非孕婦2012年01月25日


【本報訊】龍年首名出世的女嬰,父母均為內地人,「雙非」孕婦問題今年勢必加劇。 10多名新民主同盟成員昨帶同寫上「修改基本法」、「遏止雙非孕婦」的橫額和揮春,到政府總部示威(圖),要求港府提請人大常委,修改基本法第 24條有關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定義和限制,阻截雙非孕婦來港分娩。召集人范國威表示,特首曾蔭權早前在立法會上提出四招解決雙非孕婦湧港產子,如打擊違法中介公司和提高內地孕婦的急症室收費等,是治標不治本,惟有修改基本法才能解決問題,減輕本港醫療負擔和福利開支,疏導港人的怨氣。但他反對釋法,擔心影響司法獨立。
source

以上呢篇新聞真是導出左全港香港人的心聲呀,終於有人敢講曾蔭權那"四招"只是治標不治本。所以話修改基本法封後門先是阻止雙非來港生仔攞免費居港權福利的唯一方法!!!大家香港人要團結俾香港政府聽到市民大聲輿論先有機修基本法24條法改例封後門,等班支那蝗蟲落來香港生多多仔都無居港權同福利,到時睇下仲有無咁多支那人來生仔!!!
其實香港獨立先是真正出路,香港人先可以在房屋教育醫療政策做主,達到以香港人利益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