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後特首選舉的香港政治生態(系列之一)
【明報專訊】儘管周五、周六兩天,多達22萬市民參與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所舉辦的民間投票選特首,當中更有8.5萬位是不惜舟車勞頓,特地走到票站投 票,而結果顯示高達55%參與者投棄權票,支持流選,但最後也沒有影響到周日特首小圈子選舉的結果,梁振英還是以689票勝出。
這次特首選舉可說是香港史上最不堪的一次選舉,但卻對香港的政治生態影響深遠。本欄將撰寫一個系列的文章,為讀者作出剖析。今日先談第一點,那就是第二權力中心的冒起。
上個星期,香港政治氣氛一片蕭颯,先後出現多宗令人震驚的新聞:
中聯辦的手有多長﹖
上周二,田北俊在商台節目揭露,有中聯辦官員正游說選委支持梁振英,接着多份報章(如《蘋果日報》、《信報》、《星島日報》等)引述消息,說中聯辦正在發 動整部機器,用上最大力度為梁振英箍票,務求讓他夠票,甚至高票當選,而且用上各種匪夷所思的手段,因此一時間,傳言滿天飛。
上周三,《蘋果日報》和《信報》同時報道,上月立法會表決是否根據《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徹查梁振英在西九漏報利益事件前,中聯辦研究部部長曹二 寶在馬會會所一聚會中,狠批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梁卓偉,沒有設法阻止立法會動用《特權法》調查。周四《星島日報》引述現場消息證實同一宗新聞。而梁卓偉面 對記者查詢時,亦沒有否認。
上周四,何俊仁在商台節目中,引述一名報館負責人稱,其秘書收到中聯辦官員來電,並留言批評該報的報道誣衊中聯辦。周五,包括《信報》在內的多份報章,透露有關的報館負責人正是《信報》的李澤楷。
上周五,上星期突然以頭版大篇幅正面報道梁振英的《成報》,遭劉銳紹投訴,指其專欄文章由中立評論特首選舉,被竄改為挺梁貶唐,遭刪改、增減多達11處, 標題亦由〈唐梁都不值得幫〉,變為〈兩人中揀 寧揀梁振英〉。自由黨主席劉健儀亦表示,其標題為〈不選梁振英當特首〉的專欄文章也被抽起。而周五的《信報》和周六的《蘋果日報》,都引述《成報》員工表 示,聽聞總編輯要執行一些中聯辦和高層的指示,在特首投票日前,不可刊登不利梁振英選情的新聞,《成報》總編輯魏繼光對此予以否認,說沒有受到中聯辦施 壓。
西環取代中環成新權力中心
上述這些新聞均指向同一點,那就是中聯辦在今次特首選舉,介入得史無前例地深,甚至再不忌諱讓人知道。西環(中聯辦所在地),已經迅速取代中環(特區政府所在地),成為香港新的政治權力中心。
所謂「一國兩制」,已經成了鏡花水月。就如上周四林行止在其專欄撰寫〈順利過渡寫上句號 從今而後逐步華化〉一文的標題所言,九七回歸之後小心翼翼,緊守一國兩制界線的過渡期已經結束,今後將變成是「以我為主」的另一新階段,以在「五十年不 變」這個界限到來之時,交出一個「全盤中國化而制度表面未變」的香港。
以政治體制而言,一個所謂中國化的制度,意味着類似「黨組」的機制,將悄悄引入特區政府,「第二支管治隊伍」將逐步接管特區政府的政治工作,而這支所謂第二管治團隊,就是中聯辦。
其實過去幾年,很多局內人都知道,曾班子為了貪圖方便,又或者息事寧人,往往把很多政治工作外判給中聯辦,直接讓後者坐大,以及變得像前述一般,肆無忌憚。
早於兩年前,我便在本欄寫過一篇文章〈政改談判中靠邊站,特區政府自招惡果〉,當中便曾剖析過,曾班子如何在政改談判中自我邊緣化,把主導權拱手相讓,除 了大方向由北京拍板之外,就連具體談判、拉攏等操作,亦由中聯辦接手。當時我便擔憂,經此一役之後,中聯辦將進一步成了治港的「第二支管治隊伍」,現在看 來不幸言中。
「第二支管治隊伍」
所謂「第二支管治隊伍」這個概念,最先源於4年前,中聯辦研究部長曹二寶於中共中央黨校理論刊物《學習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當中談及回歸後,香港需要兩支管治隊伍,一支是「香港特區建制隊伍」;另一支是「中央、內地從事香港工作的幹部隊伍」。
要進一步了解有關概念,就要明白到內地「黨國綜合體」那一套。國內在很多機構都有設立「黨組」,那其實是在中國共產黨組織系統以外,包括政府部門、人大、政協,以至群眾組織中,設立的共產黨領導班子。
根據《中國共產黨黨章》第46條規定:「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人民團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和其他非黨組織的領導機關中,可以成立黨組。黨組發揮領導核 心作用。黨組的任務,主要是負責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討論和決定本單位的重大問題;做好幹部管理工作;團結黨外幹部和群眾,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的 任務;指導機關和直屬單位黨組織的工作。」
第47條則規定:「黨組的成員,由批准成立黨組的黨組織決定。黨組設書記,必要時還可以設副書記。」
簡而言之,黨組就是中國共產黨設置在不同機關、部門中的「太上皇」,以確保它們不會偏離黨的政治路線。
中聯辦取代了執政黨的功能
香港法例規定,香港行政長官不能來自任何政黨,北京容不下「執政黨」的概念,要把特區領導班子從政黨政治中切割開來,遺留下來的問題是:沒有了政黨的支 援,諸如在議會中「箍票」、動員群眾支持、特首選舉時的拉票工夫等政治功能,又可以由哪些人代勞呢﹖孤掌難鳴的特首,又可以倚靠哪些政治力量呢﹖答案就是 中聯辦。
很多人都知道,回歸前的新華社,回歸後的中聯辦,其實與中共駐港的黨組織「香港工委」,根本就是同一個班子,這已是公開的秘密。
2008年立法會選舉,全力為自己弟弟田北辰輔選的自由黨主席田北俊,曾經高調向傳媒批評,中聯辦九龍工作部部長林武,為競爭對手梁美芬拉票。其實,中聯 辦一直似乎並不止是負責「聯絡」那麼簡單,過去幾年間,傳媒時有報道,當特區政府面臨重大困難,在議會數不夠票時,都要靠中聯辦出手幫忙,才可箍到足夠票 數通關;又或者,政府在輿論處於下風時(例如《基本法》23條立法時),要中聯辦幫忙動員友好群眾團體出來造勢等。但過往,工作都做得比較低調,沒有像近 日般明目張膽。
按近日的政治形勢發展下去,日後西環與中環將大有可能平分秋色,特區政府將主要負責發展經濟、照顧民生等工作,至於政治和意識形態兩條戰線,則逐漸會由中 聯辦所接手。西環在規劃香港政治版圖、黨派間的合縱連橫,以及擺平不同勢力等各方面,將擔當更大的操控者角色,亦會掌握更多政治資源(如政府不同層級的任 命,甚至間接影響某些項目的撥款),好用作「分餅仔」,進行政治酬庸。同時,在意識形態戰線上,它對媒體的介入亦會與日俱增,再不會安於單管幾份傳統愛國 報章,對文化和知識分子圈,也會進行更多的獎懲工作。
所以我一直認為,最不想見到香港出現政黨政治的,就是中聯辦。他們不想見到香港出現強大的政黨,哪怕是民建聯。所以它在地區逐步擴大影響力,培養了梁美芬等人當立法會議員,蠶食民建聯的地區支持。因為只有這樣,它才能維持自己作為香港的最大政治機器。
梁振英當選後,立時為籌組新班子和張羅司、局長人選而頭痛。最近與一位官場朋友聊電話,他說,當知道一個中聯辦部長(不是主任、副主任),也可以對「假假 地」都是特首辦主任的人頤指氣使,這件事在官場造成很大的震動,也實在讓人心淡,試問還有誰人會留低,更遑論會半途出家,夠膽投身這個苦海﹖
曾蔭權的自作孽
或許有一天,當大家看回頭,會發現曾蔭權對香港核心價值所造成的最大傷害,並不是住半賣半送的大屋,又或者坐富豪遊艇和私人飛機,而是讓政治權力的天秤,迅速從中環傾斜向西環那一方。
最後補充,昨天是梁振英當選後的第一天,早上與曾蔭權會面後,第二事便是立即到中聯辦,拜訪主任彭清華及副主任李剛,會面達一個多小時,比起與曾蔭權的會面,還長了近一個小時。
這次特首選舉可說是香港史上最不堪的一次選舉,但卻對香港的政治生態影響深遠。本欄將撰寫一個系列的文章,為讀者作出剖析。今日先談第一點,那就是第二權力中心的冒起。
上個星期,香港政治氣氛一片蕭颯,先後出現多宗令人震驚的新聞:
中聯辦的手有多長﹖
上周二,田北俊在商台節目揭露,有中聯辦官員正游說選委支持梁振英,接着多份報章(如《蘋果日報》、《信報》、《星島日報》等)引述消息,說中聯辦正在發 動整部機器,用上最大力度為梁振英箍票,務求讓他夠票,甚至高票當選,而且用上各種匪夷所思的手段,因此一時間,傳言滿天飛。
上周三,《蘋果日報》和《信報》同時報道,上月立法會表決是否根據《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徹查梁振英在西九漏報利益事件前,中聯辦研究部部長曹二 寶在馬會會所一聚會中,狠批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梁卓偉,沒有設法阻止立法會動用《特權法》調查。周四《星島日報》引述現場消息證實同一宗新聞。而梁卓偉面 對記者查詢時,亦沒有否認。
上周四,何俊仁在商台節目中,引述一名報館負責人稱,其秘書收到中聯辦官員來電,並留言批評該報的報道誣衊中聯辦。周五,包括《信報》在內的多份報章,透露有關的報館負責人正是《信報》的李澤楷。
上周五,上星期突然以頭版大篇幅正面報道梁振英的《成報》,遭劉銳紹投訴,指其專欄文章由中立評論特首選舉,被竄改為挺梁貶唐,遭刪改、增減多達11處, 標題亦由〈唐梁都不值得幫〉,變為〈兩人中揀 寧揀梁振英〉。自由黨主席劉健儀亦表示,其標題為〈不選梁振英當特首〉的專欄文章也被抽起。而周五的《信報》和周六的《蘋果日報》,都引述《成報》員工表 示,聽聞總編輯要執行一些中聯辦和高層的指示,在特首投票日前,不可刊登不利梁振英選情的新聞,《成報》總編輯魏繼光對此予以否認,說沒有受到中聯辦施 壓。
西環取代中環成新權力中心
上述這些新聞均指向同一點,那就是中聯辦在今次特首選舉,介入得史無前例地深,甚至再不忌諱讓人知道。西環(中聯辦所在地),已經迅速取代中環(特區政府所在地),成為香港新的政治權力中心。
所謂「一國兩制」,已經成了鏡花水月。就如上周四林行止在其專欄撰寫〈順利過渡寫上句號 從今而後逐步華化〉一文的標題所言,九七回歸之後小心翼翼,緊守一國兩制界線的過渡期已經結束,今後將變成是「以我為主」的另一新階段,以在「五十年不 變」這個界限到來之時,交出一個「全盤中國化而制度表面未變」的香港。
以政治體制而言,一個所謂中國化的制度,意味着類似「黨組」的機制,將悄悄引入特區政府,「第二支管治隊伍」將逐步接管特區政府的政治工作,而這支所謂第二管治團隊,就是中聯辦。
其實過去幾年,很多局內人都知道,曾班子為了貪圖方便,又或者息事寧人,往往把很多政治工作外判給中聯辦,直接讓後者坐大,以及變得像前述一般,肆無忌憚。
早於兩年前,我便在本欄寫過一篇文章〈政改談判中靠邊站,特區政府自招惡果〉,當中便曾剖析過,曾班子如何在政改談判中自我邊緣化,把主導權拱手相讓,除 了大方向由北京拍板之外,就連具體談判、拉攏等操作,亦由中聯辦接手。當時我便擔憂,經此一役之後,中聯辦將進一步成了治港的「第二支管治隊伍」,現在看 來不幸言中。
「第二支管治隊伍」
所謂「第二支管治隊伍」這個概念,最先源於4年前,中聯辦研究部長曹二寶於中共中央黨校理論刊物《學習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當中談及回歸後,香港需要兩支管治隊伍,一支是「香港特區建制隊伍」;另一支是「中央、內地從事香港工作的幹部隊伍」。
要進一步了解有關概念,就要明白到內地「黨國綜合體」那一套。國內在很多機構都有設立「黨組」,那其實是在中國共產黨組織系統以外,包括政府部門、人大、政協,以至群眾組織中,設立的共產黨領導班子。
根據《中國共產黨黨章》第46條規定:「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人民團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和其他非黨組織的領導機關中,可以成立黨組。黨組發揮領導核 心作用。黨組的任務,主要是負責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討論和決定本單位的重大問題;做好幹部管理工作;團結黨外幹部和群眾,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的 任務;指導機關和直屬單位黨組織的工作。」
第47條則規定:「黨組的成員,由批准成立黨組的黨組織決定。黨組設書記,必要時還可以設副書記。」
簡而言之,黨組就是中國共產黨設置在不同機關、部門中的「太上皇」,以確保它們不會偏離黨的政治路線。
中聯辦取代了執政黨的功能
香港法例規定,香港行政長官不能來自任何政黨,北京容不下「執政黨」的概念,要把特區領導班子從政黨政治中切割開來,遺留下來的問題是:沒有了政黨的支 援,諸如在議會中「箍票」、動員群眾支持、特首選舉時的拉票工夫等政治功能,又可以由哪些人代勞呢﹖孤掌難鳴的特首,又可以倚靠哪些政治力量呢﹖答案就是 中聯辦。
很多人都知道,回歸前的新華社,回歸後的中聯辦,其實與中共駐港的黨組織「香港工委」,根本就是同一個班子,這已是公開的秘密。
2008年立法會選舉,全力為自己弟弟田北辰輔選的自由黨主席田北俊,曾經高調向傳媒批評,中聯辦九龍工作部部長林武,為競爭對手梁美芬拉票。其實,中聯 辦一直似乎並不止是負責「聯絡」那麼簡單,過去幾年間,傳媒時有報道,當特區政府面臨重大困難,在議會數不夠票時,都要靠中聯辦出手幫忙,才可箍到足夠票 數通關;又或者,政府在輿論處於下風時(例如《基本法》23條立法時),要中聯辦幫忙動員友好群眾團體出來造勢等。但過往,工作都做得比較低調,沒有像近 日般明目張膽。
按近日的政治形勢發展下去,日後西環與中環將大有可能平分秋色,特區政府將主要負責發展經濟、照顧民生等工作,至於政治和意識形態兩條戰線,則逐漸會由中 聯辦所接手。西環在規劃香港政治版圖、黨派間的合縱連橫,以及擺平不同勢力等各方面,將擔當更大的操控者角色,亦會掌握更多政治資源(如政府不同層級的任 命,甚至間接影響某些項目的撥款),好用作「分餅仔」,進行政治酬庸。同時,在意識形態戰線上,它對媒體的介入亦會與日俱增,再不會安於單管幾份傳統愛國 報章,對文化和知識分子圈,也會進行更多的獎懲工作。
所以我一直認為,最不想見到香港出現政黨政治的,就是中聯辦。他們不想見到香港出現強大的政黨,哪怕是民建聯。所以它在地區逐步擴大影響力,培養了梁美芬等人當立法會議員,蠶食民建聯的地區支持。因為只有這樣,它才能維持自己作為香港的最大政治機器。
梁振英當選後,立時為籌組新班子和張羅司、局長人選而頭痛。最近與一位官場朋友聊電話,他說,當知道一個中聯辦部長(不是主任、副主任),也可以對「假假 地」都是特首辦主任的人頤指氣使,這件事在官場造成很大的震動,也實在讓人心淡,試問還有誰人會留低,更遑論會半途出家,夠膽投身這個苦海﹖
曾蔭權的自作孽
或許有一天,當大家看回頭,會發現曾蔭權對香港核心價值所造成的最大傷害,並不是住半賣半送的大屋,又或者坐富豪遊艇和私人飛機,而是讓政治權力的天秤,迅速從中環傾斜向西環那一方。
最後補充,昨天是梁振英當選後的第一天,早上與曾蔭權會面後,第二事便是立即到中聯辦,拜訪主任彭清華及副主任李剛,會面達一個多小時,比起與曾蔭權的會面,還長了近一個小時。